2017年1月8日 星期日

我見我思:葉家興》謊言像鴉片會上癮 中國時報 2017/1/7

我獨自一人在大學的豪華辦公室裡……打開研究數據的文件,將一個不符合預期的數字2改成了4……我看了一下辦公室的門,它是關著的……我看著數據,按下滑鼠完成統計分析。當我看到新結果時,整個世界都回到「合乎邏輯」的狀態。

學術論文造假風波未平,暢銷書身分謊言漣漪又起。如果是普通人的騙局也就算了,偏偏涉及的是頂尖大學與知名出版社。說謊者的通天本領,連見多識廣、公信力十足的機構都把關出錯,人們不禁要感嘆還有什麼能信?
值得注意的是,大學和出版社事後雖然道歉,但卻也塑造自己也是受害者的形象,對相關事件沒有大刀闊斧的反省處置。如此一來,在謊言的名利效益與受罰成本不符比例原則的情況下,恐怕類似事件還將層出不窮。
相較之下,西方對說謊者的處置就近乎零容忍。例如,荷蘭堤爾堡大學前社會與行為科學院長史塔佩在被揭發學術造假之後,不但被大學解除職務,甚至其社會心理學的博士學位都被取消。
史塔佩在堤爾堡大學創立行為經濟學研究中心,著作等身。2009年實驗社會心理學會頒發「生涯軌跡大獎」給他。他的研究設計往往簡單卻有趣,實驗結果也令人驚艷。但2011年他被研究生舉報數據造假。隨後調查發現他偽造高達55篇的論文資料,其中有些研究甚至根本沒有進行。
例如,他在《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認為髒亂的環境容易促發人們的種族主義傾向。但其實,這篇宣稱在烏特勒支車站進行的實驗,根本子虛烏有。烏特勒支車站根本沒有論文裡提到的椅子。另外一篇多吃肉會使人自私與不善社交的論文數據,也純屬捏造。
東窗事發之後,史塔佩痛定思痛反省自己的謊言,完成荷語版《脫軌》一書,隨後被翻譯為英文版《假科學:學術詐騙的真實故事》。其中一段話描述最早的一個造假過程:
當時,我獨自一人在大學的豪華辦公室裡……打開研究數據的文件,將一個不符合預期的數字2改成了4……我看了一下辦公室的門,它是關著的……我看著數據,按下滑鼠完成統計分析。當我看到新結果時,整個世界都回到「合乎邏輯」的狀態。
原來,史塔佩之後愈來愈離譜的瞞天大謊,起始的動作只是將2改成了4的「小謊」!但是,謊言何以會像氣球一樣愈吹愈大?最近的神經醫學研究,透過核磁共振儀的協助,發現大腦會愈來愈適應謊言所造成的情緒不安。
倫敦大學學院幾位學者設計巧妙的實驗,發現在反覆進行的實驗中,雖然謊言的尺度愈來愈大,但大腦杏仁核活動的強度遞減。一開始的說謊,大腦的情緒反應激烈,但參與者為了得到高達35英鎊的獎勵,虛報罐子裡硬幣個數的數字愈來愈大。而愈來愈大的謊言,並沒有導致更強烈的杏仁核活動,反而大腦情緒反應逐漸適應了升級的謊言。
這篇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期刊的論文,提供了小謊「升級」的生理證據。因此,雖然「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但前提是說謊者必須面對適當的後果。否則不斷升級的謊言,恐怕會讓大學與出版社的聲譽不斷流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