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觀課像壁虎 給教師更多信心 張惠博/彰化師範大學前校長(彰縣員林) 聯合報 2016-10-31

我問:進入課室時應抱什麼態度?他說:就像壁虎,不能打擾教師,也不能打擾學生。倘能如此,師生就能自然地上課,也樂於被觀課。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及台中市等台灣中區教育團體日前在台中市府前召開記者會,呼籲台中市中小學開放「觀課」,不要把教室的門關起來。
大家應還記得,今年八月媒體公布「全國各縣市教育力調」結果,台中市首次榮獲全國第一的殊榮,尤其在閱讀力、教學力、弱勢關懷等各項目表現突出。然而,面對台中市教育局要求老師接受「公開觀課」、「課室觀察」時,台中市教育產業工會卻以課綱上路前,觀課沒有法源依據,干擾基層教學為由,反對觀課,這當中可能存在認知面與實務面的謬差。
實際上,在師資培育過程中,常以微型教學提升職前或在職教師的教學知能。微型教學是一九六○年代中期,由史丹佛大學的教授首創,後來廣泛應用到各教育領域。微型教學旨在經由觀看錄製的教學系列影帶,並從專家教師、教師同儕或學生當中,得到建設性的回饋,以作為教學改進的參考。
在美國博士班求學時,於自然科教學法的課程中,每位修課的同學皆有微型教學演示的機會,每次教學約廿分鐘,選定某一小單元,分別就:一般教學技能、演繹教學法、歸納教學法、運用教具教學法等,進行四次課室教學演示並錄影,演示後,由同學們提出課室觀察所得。
每位演示的同學更必須在課後重新看自己的教學影帶,並依時間系列,例如每卅秒,敘述教學活動,進行自我批判,再寫成報告。這樣的學習與訓練歷程,不僅能熟悉各種教學法,也能熟悉被錄影、相互批判的學習文化。然而,我國對於微型教學的實施,約僅廿年,所以甚多在職教師很不習慣被觀課。
因此,在教師自主意識與提供教師專業成長的機制之間,有賴教育行政鼓勵與全力推動。課室觀察,要做得很自然也很有榮譽感,例如:各個學校,總有一些教師教學非常有特色,也有一些教師在某單元有特殊題材或活動,甚至,有些教師可以引進外部資源。讓擔任觀課的老師感覺,自己是在呈現好的一面,而不是被懲罰。
實施初期,更不能成為變相的教師評鑑,或與年終考績有關,以免教師產生負面觀感。另一方面,若一年一次的觀課都反對,那麼,每天上課,不也都要面對學生嗎?
此時想起與指導教授對於課室參觀的對話,我問:進入課室時應抱什麼態度?他說:就像壁虎,不能打擾教師,也不能打擾學生。倘能如此,師生就能自然地上課,也樂於被觀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