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平路/Selina與「丹麥女孩」 聯合報 2016-03-09

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說過:「愛情,坦露在公眾面前那一刻,已被殺死、被滅絕。」我猜,漢娜鄂蘭的意思是,外界眼光帶來壓力,注定會造成相處時的負擔。

Selina與張承中分手,成為爆炸性的新聞,甚至躍上頭版,莫非是因為…人們心底對愛情的永恆性與無條件性仍有殘念?
這兩人的婚變令人矚目,也因為Selina在演藝生涯遭火吻,她的表現無比堅強,接著阿中不離不棄,又牽挽臂上仍顯傷疤的新娘步入禮堂。在以往,這般高調示愛的公眾人物說了yes之後,就難有說no的機會。無論婚後的相處狀況,都會應觀眾的要求而此情不移。最有名的案例是上世紀的溫莎公爵與辛普遜夫人,為美人棄江山,這情聖標籤像終生的烙印,溫莎公爵只能私下抱怨,他被剝奪的是分手的權利。
人會變,關係會變質,像Selina臉書寫的,愛情就這麼「一點一滴消失了」。事實上,公眾人物的愛情本來不容易。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說過:「愛情,坦露在公眾面前那一刻,已被殺死、被滅絕。」我猜,漢娜鄂蘭的意思是,外界眼光帶來壓力,注定會造成相處時的負擔。
好在Selina與阿中不必隱藏婚變的秘密。兩人處理仳離的方式,由他們臉書的文字看起來,成熟而坦然。
問題是,當Selina臉書平實說出:「做夫妻的我們,真的不快樂」,身為觀眾,你是不是反倒放不下?莫非,你曾不自覺在他們身上投射浪漫的想像:這份愛經過烈火鍛鍊,它就該堅若金石!
而你總是容易被男女主角的浪漫感動。想想,之前多少次,為了捨身相守的真愛(無論是不是有變造之嫌),你在觀眾席上著同情的淚水……
正在上映且在奧斯卡獲獎的「丹麥女孩」,說是真人真事的傳記電影(原著小說據說曾參考當事人的日記與信件),相對於主人翁的真實人生,分明是離譜的變造。
主人翁埃納爾是哥本哈根的畫家,當年接受實驗性的變性手術(某種說法是史上第一位),妻子格蕾塔(艾莉西亞.薇坎德飾演,奪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也是畫家同行。電影中,格蕾塔從一開始無法接受丈夫變性,到後來無條件支持埃納爾的選擇。簡單說,女性的無私付出是這部電影的賣點。
劇情裡格蕾塔痴痴地相守,只因為埃納爾的眼睛(偶而)會注視她。後來,改名莉莉的埃納爾術後不癒,在格蕾塔懷中閉上眼睛。
事實則大相逕庭。莉莉手術以及過世時,格蕾塔皆不在身邊,她跟第二任丈夫在義大利開展新生活。
後人從格蕾塔留下的畫作看,她原有同性戀或是雙性戀傾向,或者可以推估,她與埃納爾/莉莉的真實關係中存在各種可能,包括姊妹/同志等等,就是不似電影裡講的,因為丈夫眼裡依然有她,就一路不離不棄。
正是觀眾對女性傳統角色的期待,讓格蕾塔在劇情裡一派悽楚、讓Selina在臉書上不能免俗,Selina在臉書上抱歉地寫著:「我沒有扮演好一個賢妻的角色」,怎麼做才算扮演好「賢妻」呢?究竟是哪裡出了錯?有第三者麼?習慣於浪漫化糖衣的觀眾,遇到這分手的結局,既驚且疑,只好從八卦中尋找答案。(作者為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