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時論-以暴制暴 世界亂了套 陳清泉 2015年11月20日

911事件」後,美國社會一度因反穆斯林心態,對穆斯林的仇恨犯罪案件增加,當前政治人物帶頭表態反穆斯林難民,激化族群對立,穆斯林恐怕再成仇恨犯罪的箭靶。

巴黎恐攻後,歐洲許多國家相繼提出反難民或關閉邊界的政策主張,美國更出現「宗教」篩選難民聲浪。「1113恐攻事件」效應,正以巴黎為中心,向歐洲大陸和其他國家蔓延。
伊斯蘭國(IS)高舉哈里發大義名分,挾伊斯蘭之名,行濫殺無辜之實恐攻巴黎,浮現的第一個效應是,非僅汙名化穆斯林,造成外界對穆斯林的誤解,導致身在歐洲各國來自北非和中東的難民陷入困境,連帶影響後續難民入歐之路。
歐洲反移民、反難民情緒因巴黎攻襲再度升溫,原本移民問題已動搖歐洲政治和社會的整合根基,以《申根公約》建構的歐洲無國界概念,將會在假難民真恐怖分子的疑慮中,再築起國界、邊界高牆。而歐洲右派勢力再興,恐將加速申根體制的崩解。
歐洲第一個恐攻效應,連動第二個效應影響美國。因憂心恐怖組織利用人道主義,對美國本土發動恐怖攻擊,已有31州表明,拒絕收容敘利亞難民;共和黨國會議員要求行政部門暫緩收容計畫,甚至衍生「宗教篩選」難民之議,排擠穆斯林難民進入美國本土。川普更以「特洛伊木馬」形容來自北非和中東難民,主張監控或關閉宣傳仇恨的清真寺。「911事件」後,美國社會一度因反穆斯林心態,對穆斯林的仇恨犯罪案件增加,當前政治人物帶頭表態反穆斯林難民,激化族群對立,穆斯林恐怕再成仇恨犯罪的箭靶。
第三個效應是美、俄反IS戰略目標的一致性,過去因併吞克里米亞,以及介入烏東地區戰事因素,兩國在國際政治議題針鋒相對的形勢,將因此改變。藉安卡拉G20峰會之便,歐巴馬和普丁會面磋商,同意由聯合國主持和平停火談判,化解敘利亞內戰,同時達成反IS的共識。烏克蘭危機後,美、俄兩國關係陷入低潮期,對敘利亞政局也各有盤算,卻意外因巴黎恐攻和反IS行動改變原有格局。至於反擊IS的戰術分歧,只是協同作戰的技術層面問題,應該可以克服,美俄攜手反恐,更有助於後續反IS的軍事行動。
巴黎恐攻的外溢效應,將會衝擊全球政治秩序,而眼前歐美國家掀起的反難民、反伊斯蘭的聲浪,卻有凌駕當年「911事件」的趨勢。IS的攻擊行為讓外界對穆斯林貼上恐怖分子標籤,但是,並非所有穆斯林都是恐怖分子,反恐絕對不能和反穆斯林畫上等號,由於少數人發動恐攻而反制伊斯蘭,是一種偏見。
建立在「以暴制暴」的反恐戰爭論理,歷經911事件和巴黎「1113事件」的驗證,已證明並非良策。巴黎恐攻或將促使歐美國家原本同床異夢的反恐行動趨同,但「以暴制暴」恐怕很難完全殲滅IS,一如當年小布希的全球反恐戰爭無法徹底清剿「基地」組織,最後,這個世界將會處在「失控的國度」之中。
(作者為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