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國際觀察-追求夢想真的值得嗎 楊艾俐 2015年09月05日

他勸年輕人能追求所長,而不是追求所夢,熱情是一種隨時會變的感情,30歲和20歲的夢想不同,30歲又與40歲不同,而且網路時代,大家接受資訊繁多,很難分清是夢想,還是衝動。

我們這一代四年級、五年級生,絕大部分都成長於清寒,大學畢業後,急巴巴趕緊找個工作,有了收入,不是去買東西,而是補貼家用。例如我父親是軍人,我們學費常要靠借貸。但是當我大學畢業後,出去做記者,家裡多了一份薪水,我哥哥服役完畢後,也馬上找到事,家裡等於4個人有3份薪水,環境轉好,我們都把薪水交給媽媽管理,不久就可付頭期款,買爸媽的第一棟公寓,免去租屋之苦。
到了1980年代末,台灣流行「追求夢想」、「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一些朋友不甘這些年禁錮在辦公室裡,窒息於組織中,快40歲,紛紛放棄工作,到國外遊學,一位朋友決定赴笈東瀛,讀文學博士,讀了快十年,來回台灣、日本多次,仍然沒有拿到學位,同期間,日本國力大衰,台灣日文人才過剩,大學教師更人滿為患,現在只能在補習班兼課。
夢想很豐滿,但是現實很骨感。另一位朋友喜歡跳探戈,放棄了公司的業務經理職務,浪跡天涯,到世界各國參加探戈比賽,每到一個新城市就尋求探戈同好,借宿借糧,只為享受熱舞探戈的滋味。現在已很難找到她了。
職場專家常告訴人,「如果你不喜歡你的工作,就辭職另找。」接著就加上一句「追求你的夢想及熱情,成功就自然而來。」於是很多人頻繁換工作,或者創一個業再一個業,畢業20年,仍然一事無成。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
今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典禮上,矽谷風險投資大師何爾茲(Ben Horowitz』)一席演講「不要跟隨你的熱情(Passion)」引起眾多討論。他勸年輕人能追求所長,而不是追求所夢,熱情是一種隨時會變的感情,30歲和20歲的夢想不同,30歲又與40歲不同,而且網路時代,大家接受資訊繁多,很難分清是夢想,還是衝動。
而且熱情很難排出優先順序,很多時候,你可能對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工作都有熱情,例如有人同時對做工程師及寫作者都有興趣,就很難擇其一。這時最好的選擇指標是,你擅長的工作是什麼,這樣就很容易幾者選一。
很多人對某些領域空有熱情,但其實並不擅長這些領域,例如你喜歡唱歌,但是不一定能成為歌星,更何況紅歌星,這種人大可把歌唱當作副業,找一個正常工作,有穩定的收入讓你在閒暇時,更能享受歌唱。
何爾茲更認為「跟隨你的熱情」是以自我為中心,更是一種自私心態,在商業世界,你必須注意別人(客戶)的感受,才能做出市場滿意的產品或服務。這就不是一味堅持自己的熱情,可以成事的。「你不要只管自己是否快樂,而要關心你是否能使世界其他70億的人更快樂?不管是大貢獻,或小貢獻」他忠告莘莘學子。
中國年輕人同樣也面臨追求夢想的誘惑,自從總理李克強去年喊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片草根創業潮瘋狂興起,互聯網上湧現各種創業方式,很多人想要輟學去創業,經濟學家郎咸平就屢屢反駁,認為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有人就適合做上班族,有人適合打零工,大家都去創業,到哪裡去找員工。
經濟差年輕人須再等等
自從比爾蓋茲及賈伯斯從名校輟學,在自家車庫創業一躍為影響人類歷史的企業家後,很多年輕人也做著同樣的夢,但是他們是幾億創業者的兩三人而已,絕非適用於大多數人。創業維艱,根據統計,創始企業90%5年內死亡,能夠活過30年的大約是2%,至於世界上活到百年的企業大概屈指可數。
去年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警告全球經濟將步入新平庸時代,這是一段持續的、惡性循環的低增長期,而其中年輕人可能受害最深,歐洲各國年輕人失業率已經到達20%,台灣也不相上下。展望經濟不樂觀,年輕人追求夢想必須等等了。(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