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李清志/禮貌、整潔,物歸原處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2015-06-27 聯合報

這些年來,我慢慢了解到「禮貌、整潔,物歸原處」這樣簡單實際的道理,正符合這所大學強調「實踐」的人生哲學。

多年前我從美國回來台灣,到實踐大學建築系任教,當時對於這個學校是很陌生的,只知道學校前身是以家政聞名的女子專科學校,更令我驚訝的是,這個學校的校訓,不是一般學校禮義廉恥、四維八德這類的八股文字,而是所謂的一個觀念三個習慣:「勤勞是快樂的觀念、禮貌、整潔、物歸原處的習慣」。
當時我對這樣的校訓覺得好笑,因為「禮貌、整潔,物歸原處」不就是簡單的生活習慣,怎麼可以當作大學的校訓呢?大學校訓不都應該是講一些大道理,或是人生哲學,怎麼可以是「禮貌、整潔,物歸原處」這樣簡單實際的生活習慣呢?
不過這些年來,我慢慢了解到「禮貌、整潔,物歸原處」這樣簡單實際的道理,正符合這所大學強調「實踐」的人生哲學。事實上,作為台灣建築空間美學的教育者,我越來越覺得,「禮貌、整潔,物歸原處」看似簡單,卻是十分重要,同時也正是台灣人民生活中所欠缺的修養;台灣的生活空間裡,小至個人住宅房間,大至城市建築景觀,之所以經常讓人覺得醜陋,其實都與這幾樣簡單的習慣有關。
「禮貌、整潔,物歸原處」中,「禮貌」代表著對他人的尊重與體貼,是一種顧慮他人的心態。台灣的空間環境中,呈現出城市居民對於他人的「不禮貌」,不夠尊重他人,也不夠體貼他人,我們可以看見許多人花數百萬裝潢自己的住家,家裡金碧輝煌,舒服氣派,但是門口樓梯間公共區域,卻是堆滿鞋子雜物,十分雜亂醜陋;許多住家內設計十分漂亮,但是為了爭取更多空間,在建築物外部加裝鐵窗鐵籠,成為住家另外一個儲藏空間,把家中不需要的雜物都堆到鐵窗鐵籠裡。所以家裡清爽乾淨,但是從外部看整棟建築,只見雜物堆滿鐵窗,雜亂醜陋猶如長了腫瘤爛瘡一般。
「整潔」代表著秩序與統一的美感,台灣的生活空間裡,正是缺乏這種統一的美感,所有的地方都充滿著爭奇鬥豔,過分的裝飾與荒謬的美學,曝露出這個地方人民內心的混亂與不安。雜亂無章的城市景觀,大家習以為常,紊亂的辦公空間與居家空間,自然也是大家日常生活熟悉的風景;那些辦公桌有條不紊,宿舍環境整潔的人,反倒被視為異類。
古人說:「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政治人物自己生活空間都混亂不堪,不用寄望他能可以好好地治理國家社會。下次選舉前,大家應該先去檢驗候選人的生活空間,才能真正知道他是否有治理國家的能耐?!
「物歸原處」是生活秩序的基礎,充滿著現代主義的理性精神,所有的東西都應該有其應有的位置,不僅便於使用尋找,事實上,也是空間使用者的積極與勤奮的表現。一個生活懶散的人,家中必定混亂不堪,每次亟需某樣東西時,往往就找不到,耗費許多光陰在尋找東西,甚至忘記自己家裡有什麼東西,只是不斷地上街購物,生活空間的混亂成為一種人生的災難。現代城市生活寸土寸金,空間狹小昂貴,都市人必須學習有條理、簡單的生活方式,「物歸原處」應該就是都市生活最基本的修養。
「禮貌、整潔、物歸原處」看似簡單實際,卻是生活空間進化的重要原則;這些年來,我已不敢再小看校訓了。(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