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偏鄉教育/分科能力分班 才能真「補救」 呂健吉/華梵大學哲學系主任、宜蘭縣前教育處長(宜縣礁溪) 聯合報 2015-06-22

當學生學習有能力上的差異時,為何不依其能力編班予以不同教材和教學方法呢?何必為了害怕以往所謂升學班或放牛班的二分法,不給予因材施教呢?讓他們在正常的課堂中就學會自己所能學的,而不是坐在課堂上聽一些永遠聽不懂的課,還要在課後再接受一次趕進度的標準統一學習課程。

聯合報對偏鄉教育和補救教學提出願景工程,教育部長也回應提出將提高偏鄉教師員額做為補救教學之用。
教育部想提高班師比,個人樂觀其成,但是想藉此來改善補救教學不彰的問題,可能難以解決現在偏鄉落後學習的教育現況。
個人曾在這幾年參與宜蘭縣教育處對各校進行訪視時,擔任補救教學的訪視委員。受訪學校的校長或教師表示,補救教學最大問題在於師資和家庭教育。這些小孩子回家後沒有人可以協助他們做功課,所以在學校之後的課業就變成零。因此希望在下課後進行補救教學,但以一節的時間如何進行補救對老師是一大考驗,特別是補救教學的教師並非其班導師,須再花時間了解學生學習落差之處來進行補救,挑戰度極高。
需要補救教學的學生有一極大的共同點,就是無法完成課堂的作業。這些學生大部分是弱勢家庭,家長通常無法協助孩童完成學校指定課業,也無法參加安親班或補習班。學校課業無法完成,學習自然會有落差,愈來愈難懂,也無心於學,即使有補救教學,何能在一小時內就可翻轉整個學習落差呢?
補救教學是依考試評量來鑑定學生是否需要補救,也依考試評量的結果來看是否有效。此種以考試能力來檢定是否要補救教學的機制,卻不能用到正式學科上的能力分班學習。無法學科能力分班教學的結果,是老師依進度上,學生會不會,反正還有補救教學或課後輔導,甚者有學不會就到補習班學的心態,教師只管進度、考試,學生的落差就由學生自行負擔,這是台灣教育最大問題。
今年國中畢業門檻從過去三個領域及格改為四個領域,結果有逾萬人領不到畢業證書,因為主要考試學科語文(國、英)、社會、數學、自然中有一科不及格就畢不了業,若是以四科主要考試科目及格來做為門檻,可能有大半的學生無法領到畢業證書。
這是台灣教育現況,考試愈考愈難、老師也愈教愈難,學生卻也愈學愈難懂。補救教學想以增加教師員額來改善不會有成效,除非補救教學是原課任老師,否則只是事倍功半。
教育部也必須重新思考分科能力編班教學的可能性,當學生學習有能力上的差異時,為何不依其能力編班予以不同教材和教學方法呢?何必為了害怕以往所謂升學班或放牛班的二分法,不給予因材施教呢?讓他們在正常的課堂中就學會自己所能學的,而不是坐在課堂上聽一些永遠聽不懂的課,還要在課後再接受一次趕進度的標準統一學習課程。
吳思華部長提出五帖藥想以經費來挽救偏鄉教育和補救教學,個人認為教育不單給錢就可以解決,制度面和政策面才是教育改革的重點。請部長到偏鄉去走走,也去看看補救教學是誰在教?教什麼?怎樣教?再來提出解藥,才能藥到病除,否則三年後國小同樣要四領域及格才能畢業的政策實施時,將會有為數不少的小學生領不到畢業證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