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理化老師幫我考了高分,卻讓我從此遠離「科學」! 謝宇程 撰 取自商業周刊網站

我一直認為高中階段遇到了十分好的物理老師和化學老師,直到高中畢業十三年後。

高中的物理老師年紀甚輕,是個就讀頂尖國立大學物理所碩士,即使在建中也算是學歷偏高的老師。他極擅長教分析解題,在他的指導之下,我可以將極複雜的力學問題例如:一個光滑平面上一個三角形平滑斜坡上有一個立方體向下滑動時兩者的相對加速度 -- 有條不紊地化為方程式求解,還要養成習慣在答案下畫兩條線。
高中的化學老師非常資深,他不用課本上課,他自編講義,每章一冊,我至今留著。講義不但精簡輕薄,而且將所有資料綜整得極有條理。大致上,把他的講義全都記憶及通達,在升學考試上就會無往不利。
我就是活見證,當年聯考物理與化學分數都落在八十五到九十的區間,而這兩科我從未補習,連參考書都沒買。但是我在高中畢業那一刻,拒絕填寫所有理學院、工程學院的科系。原因是在那個時點,我對物理化學的理解就是:公式、考試、解題;而我已經萬分疲憊與厭倦。
原來這才是科學真貌?
在升大學時,我填了二類組少數可以選的商管科系,之後流浪到政策、社會科學領域。總是覺得自然科學這回事好枯燥無聊,即使是在大學時還有修過幾門自然相關課程,想法也沒有改變:實驗只是重複指令,學習是為了考試,考試是為了學分,學分是為了學位,學位只是為了求職糊口
一直到一年前,我從高中畢業大約十三年,因緣際會地看了一套節目:科學的故事 BBC 紀錄片) ,每看一集都感嘆,並且扭轉我對科學的態度觀感。
這部紀錄片分六集,用六個問題開啟人類追尋六個自然科學領域的歷史進程,描述了科學家們如何前仆後繼地開拓科學知識,如何和迷信無知對抗,也深度刻畫出科學發展如何造成人類今日的文明生活。看完六集,給我深深的感觸是:要是我在高中時看了這六集紀錄片,我對自然科學的了解會完全獘同,也會用不同的思維選擇科系。
「好老師」的真實面貌?
過去多年,我只要談起高中的物理化學老師,一向認為他們是值得我感謝的好老師。他們認真、負責、講義編得清晰,解題理路暢達,也成功幫助我考了高分;但是讓我後半輩子與科學陌生遠離。
現在的教育體制之中,物理、化學、歷史,各成科目,老師是助你學好科目及成功升學的貴人。於是,物理課教公式,不教發現過程;化學課教定律,不教為何學習。科學課程講答案不講故事,講正確不講價值,講解題不講影響,講分析技巧不講使命與熱忱。這樣的老師能教出優秀的考生,能教出卓越的科學家嗎?
在教育體制中的許多老師,他們認真辛勤、善待學生,十分可敬。但他們在這個體制下工作,配合這個體制的價值觀、教學重點、課程模式,他們的教學成效放在人類教育的量尺上,會得到什麼樣的成績呢?
也許我無論如何,還是要感謝這兩位老師認真努力、善待學生。事實上,這兩位教師比起好一些同行,還是可敬得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