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王道還/小聰明如何成大事 聯合報2014.12.30

可是食髓知味的山雀,甚至會尾隨運送專車,趁人下車送奶的空檔,降落最上層的籃子,啄開奶瓶瓶蓋。

伊索寓言裡,烏鴉銜石投入水瓶那則,最不像寓言。因為那是事實,早在西元一世紀就有羅馬作家著錄於書。二○○九年,英國研究以實驗證明,烏鴉的確有能力學會「把石子投入試管、使水位升高」訣竅,取得浮在水面上的餌料。
廿世紀初,英國人注意到另一個反映雀鳥智慧的本領:喝鮮奶。那時由工廠生產的瓶裝鮮奶逐漸普及,每天清晨由專人送到家戶門口。鳥兒怎麼知道玻璃瓶裡的鮮奶是食物,仍不清楚。可是食髓知味的山雀,甚至會尾隨運送專車,趁人下車送奶的空檔,降落最上層的籃子,啄開奶瓶瓶蓋。根據目擊者報告,各地的山雀可能各自發明了這一伎倆。但是,這種行為逐漸向四周擴散,傳入歐洲,就是學習的結果了。
最近,牛津大學的團隊在學校附近的森林裡,以實驗研究生活在那裡的山雀,證明鳥兒能透過社會網絡學習新的覓食法門。而且這樣形成的集體行為模式,只需要少數老鳥就能逐代傳遞。更重要的是,那一行為模式還有社會約束力:出身其他社群的新成員,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以從眾。
這些研究都可做為孟子那句名言的注腳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英語俚語以「鳥腦」刻畫蠢人,可以休矣。
不過,洋人低估鳥的腦力,不全是自以為是,因為鳥的腦子的確很小。只是目前為止,腦子大小與智力的關聯,我們仍無頭緒,對腦子的想像只好一廂情願。例如人腦很大,又聰明到哪裡去呢?人要是真的很聰明,新聞就不好看了。
其實人只有小聰明。人現在掌握的科技,全是逐步積累的結果。回顧歷史,沒有一個重要的工藝技術,或是科學理論,是一步到位的。例如發動工業革命的蒸汽機,並不是瓦特發明的。瓦特之前,蒸汽機已經問世,他只是改良了先前的蒸汽機。瓦特之後,還有人繼續改良下去,這才使蒸汽成為推動歷史的力量。有人甚至以這個例子反對專利權,認為專利權阻礙了改良。
人類掌握核能後,擁有毀滅自己毀滅萬物的力量,當得起萬物之靈的名號。可是掌握核能的過程,是許多科學天才接力,經過半個世紀才完成的。這個故事要從一八九五年倫琴意外發現X光說起。接著是居里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居里先生測量到放射性元素釋放的巨大能量;愛因斯坦發表質能互變公式,說明那些能量的來源。然後是拉賽福,以實驗證明原子核的存在。然後還有一連串諾貝爾獎得主參與這個過程,才產生了開採核能的技術第一個產品就是一九四五年在日本爆炸的原子彈。整部科學史,牛頓一語道破:每個人都站在巨人的肩上。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宇宙最大的奧秘,就是人居然能理解宇宙的奧秘。這句話同時反映西方人的謙卑與驕傲。渺小的人類怎麼可能理解宇宙的奧秘?但是人類真的能夠探索宇宙的奧秘。歐洲太空署發射的太空船羅賽塔號,飛行十年,幾個月前抵達木星附近的目的地一顆來自庫柏帶的彗星。瑞士伯恩大學的團隊分析它傳回的資訊,剛發表了第一篇研究論文,結論是:那顆彗星上的水,氫同位素組成與地球的海水不同,因此庫柏帶彗星可能不是地球上的水的主要來源。這真是教人激動的成就。但是,追根究柢,它源自與烏鴉、山雀沒什麼不同的小聰明。
小聰明必須累積,才有大用。知識誕生的奧秘,在累積小聰明的環境與工具,不在個人的腦子。至於智慧誕生的奧秘,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