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另一種凝視-人們拜膜,向自己創造的霓虹神 楊渡2014年12月24日

最近常常想起賽門與葛芬柯的一首歌〈寂靜之聲〉中的一句詩:「And the people bowed and prayed to the neon God they made」(人們膜拜,向自己創造的霓虹神像)。彷彿是台灣的寫照。

最近常常想起賽門與葛芬柯的一首歌〈寂靜之聲〉中的一句詩:「And the people bowed and prayed to the neon God they made」(人們膜拜,向自己創造的霓虹神像)。彷彿是台灣的寫照。
想想看,這些年台灣人創造了多少個大神?
一個作家本來只是寫作者,卻因為所談內容多為佛教信仰、禪宗故事,於是成為高僧般被膜拜。他不再只是作家,一個說故事、寫文字的創作者,而是更高的信仰的化身。這樣的形象,不一定是作家所期待的,可是或許他也樂於被膜拜,於是形成一種有如膜拜大師的景象。等到有一天,爆發了外遇故事,他終於從神壇上走了下來。但他所受到的創傷,比之於一般人更慘重。
九把刀的例子近似。他被膜拜為青春熱血的代表,純愛的神。直到有一天爆發劈腿事件,他被批得體無完膚。男女朋友誰愛誰,分分合合自由自在,本不應被如此對待,只因他是神,就變成一個極速的墜落。
太陽花女王也是。若她本是風塵女子,何妨於她要仗義支持學運,她站上立法院又有何不可,難道立法委員有更清白嗎?只是,在社會運動的風潮下,在一個膜拜美女與英雄的社會裡,她變成一種符號,一個象徵,被媒體封為「太陽花女王」。於是她有了神一般的意涵。不料在媒體的窺視下,她轉瞬成了援助交際女郎。不是反對援助交際,也不是風塵女子不能成為俠女,而是因為她一開始就成了被膜拜的大神,轉瞬的墜落,才會如此慘烈。
陳為廷又會如何呢?沒選舉之前還不知道,但他怕選舉開打被起底而先爆自己的料,已經足以把他從學運的「神」,打回公車上有案底的性騷擾犯。這不只是道德上的墮落,而是群眾信任感的大破壞。信任不在,神性就消滅,此傷之慘烈絕對超出想像。
事實上,人間社會,本就不存在神格化的人。那神的形象,更多是人們為了滿足集體的需要,所創造出來的「霓虹神」。
1986年民進黨創黨時,許信良曾讓幾萬人去機場接他,冒著被警察打爆的危險,迎接他的流亡歸來;施明德曾帶百萬紅衫軍上街頭反貪腐;政治上的「台灣人的悲哀」的李登輝;「台灣之子」的陳水扁;清廉執政的馬英九;哪一個不是頂著明亮的光環,成為被膜拜的大神?
然而一旦支持群眾的意向轉變,批判的箭開始射出,群眾的信任感消失,所有的光環就失去了亮度。許信良幾度起伏於兩岸與黨內權力鬥爭的波濤;施明德在百萬遊行後傳出與李登輝謀畫政局而失去群眾信任;陳水扁被貪腐磨蝕成了罪犯;李登輝在失去政權後失去了國民黨人的信任,只能是一個小黨的精神領袖。
事實上,所有神的被創造,都有一個共性:基於社會的集體認同需要,不管是心理的、利益的,還是現實的。他們彷彿是一種集體願望的某種投射。民主運動、台灣人出頭天、清廉執政、社會正義…,每一道光環,都是一個時代集體心靈的顯現。而一旦時代過去,那神像就被揚棄了。
我們該看得更清楚的是:那神的眩光,是靠著人的目光,才能折射而出,閃閃發亮。等到哪一天,「霓虹神」不再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或者落後於人們的集體願望,就會像抽去電力的霓虹燈,不再有光亮,甚至被揚棄如同一塊黯然的紀念碑。
而在網路的時代,這樣的霓虹神更像是集體的夢幻泡影。當群眾的目光不在,當目光從仰視變成俯視,甚至轉頭無視,那神就不復有任何意義。甚至因為網路的迅速流動,如露亦如電,那變幻更無情。
現此時,還承載著群眾的夢幻泡影的柯文哲,還擁有目光,以及光環,但這種光環會維持多久呢?

現此時,人們還在膜拜,向自己創造的霓虹神像,用網路,用集體的吶喊,用集體的焦慮,用那樣高亢的聲調。但歌聲早已寫就:「人們聽到,卻不曾用心聆聽;人們說話,卻不曾用心講話;人們寫歌,卻不曾被聽見;沒有人敢打破,那寂靜之聲。」(作者為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