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培養體貼 從掃廁所開始 聯合報╱徐重仁2014.12.14

我們到戶外烤肉,烤完沒清理亂丟一地;或是西門町常見年輕人抽菸,菸蒂亂丟,不僅環境髒亂,更會在下意識中養成「隨便的個性」.....
清掃事實上沒想像中簡單。從準備工具、分配工作、執行、到掃完整理,因為細節多,過程繁瑣,要能養成「不怕麻煩」的毅力。看似簡單的清掃工作,實際動手做,收穫比想像中大很多。
日本清掃學習會創辦人鍵山秀三郎,現已八十三歲,身體力行清掃工作達五十年。說起他為何投入推廣清掃,要從他早期「行商」說起。行商是在日本背著產品走動兜售的商人,鍵山挨家挨戶拜訪,有時遇到好心人家請他進門喝杯熱茶,但更多時候是吃閉門羹。
工作過程中,鍵山嘗遍人情冷暖,從中學習待人處事之道,好的人便是他的榜樣,他要用同等方式回敬別人,甚至發揚利他主義,把溫暖擴大至其他人;不好的人則是他的「反面教師」,供他當鏡子般反省,是否也有同樣缺點。正因為有過這樣的體驗,讓他願意用體貼的心對待每個人。
鍵山後來創辦公司,把過去行商歷練轉成經營之道,甚至創辦清掃活動。他在日本各地成立清掃分會,均有子弟兵響應,數年前也因與他接觸,把清掃工作引到台灣。相較於日本人做事一板一眼、嚴肅,鍵山更喜歡台灣人溫暖的一面,每年定期來台灣參與清掃工作。
和鍵山一起吃飯時,觀察他用完餐一定把大盤子疊在一起、小杯子另外擺好,方便餐廳工作人員收拾,這就是一種「體貼的心」。例如。若要求進步,我們就要努力從小處改進,別亂丟垃圾,見到地上垃圾隨手撿起,這就是日常培養體貼心的做法。
像我們舉辦清掃活動,我都希望家長帶著小朋友一塊參加,有的小朋友挖水溝泥土,鏟到蚯蚓因為沒看過會害怕,但若有家長陪同並解說,過程會很有趣。將髒亂環境清掃乾淨,小朋友的心境會漸漸轉變,認為儘管自己年紀雖小,卻能跟大人盡一己之力使環境改觀。這些孩子往往回到家中,自然而然就會幫爸媽做家事,自己的東西也不會亂丟,這都是體驗得來的習慣。
清掃活動是個體驗過程,從別人不喜歡做的工作,學習彎下腰做,把細節做好,就能培養出關懷別人的柔軟之心。讓人做事從內心出發、做事存有善念,發自熱忱,能關懷、包容別人,也就是對別人體貼。
我搭飛機時使用廁所,一定把洗手台擦拭乾淨,讓下一位使用者比較舒服,自然而然的,一直做、每次都如此,就能養成好習慣。
又如鍵山住旅館,每次他都自己帶毛巾,還會寫一張紙條告訴服務生,旅館內的毛巾、備品他都沒使用,不必再花時間整理,這就是對服務生的體貼。
鍵山十二年前來台旅遊,我請他們夫婦吃飯,問他興趣,他回答「掃廁所」,當時我覺得很怪,怎會有老闆把掃廁所當興趣,但聽他講解後覺得有趣,於是邀請到超商周年慶活動跟同仁談清掃,才從活動中發覺掃廁所的好處很多清掃過程中的細節值得被學習。
我成立台灣清掃學習會(台灣美化協會前身),定期舉辦清掃活動,我帶頭下去做,其他事業體的總經理見狀,也只好下來掃,從超商附近鄰里開始掃起,逐漸掃出規模與心得。
後來,鍵山請我們台灣協會主辦一次世界清掃大會,五百位日本人自費飛來台灣,響應此舉,由此台、日民間交流,竟然也從掃廁所,建立出深厚的跨國情誼。
觀察日本人掃廁所,不是工具拿起來就刷,他們第一步驟會先在廁所門前深深一鞠躬,意思是感謝廁所給他機會清掃,態度十分謙卑。當掃完廁所後,還會到門口再敬禮一次,意思是這次掃完廁所學習到很多,感謝這次清掃帶給他的啟發。
清掃完各自都要發表心得,就像夥伴共事完成後,彼此交換各自學習到的經驗,分享彼此清掃後的愉悅。此時,通常大家會席地而坐,吃些日本家庭菜,那是一種情感的凝聚,宛如家人般一起做好某件事,分享彼此的辛苦與快樂。
清掃,是一個體驗後轉換心性的過程。現在有愈來愈多的企業、學校、機構團體,邀請我們去教清掃。經過真實體驗清掃,才知道打掃的重要,並進而養成好習慣,隨手做好清潔。
(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