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短 評-重新定義好學生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28日

教育部長吳思華在立委的追問下說,「張彥文不是好學生,也不是教育要培育的人才。」

震驚社會的殺女友案嫌犯張彥文,建中畢業、台大土木系、土木研究所畢業,學歷佳,傳統社會標準的「好」學生,犯案前任職於國內3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有好的工作,更讓他具備優秀另一半或是乘龍快婿的條件,但卻令人跌破眼鏡,他成為恐怖情人,還犯下殺人及汙辱屍體的滔天大罪。
好學生定義被翻轉。教育部長吳思華在立委的追問下說,「張彥文不是好學生,也不是教育要培育的人才。」
一般台灣傳統的家庭觀念,都要求小孩努力讀書,取得好成績,進入名校就讀,這個標準,不僅用在自己的小孩,也成為小孩的擇友、選擇人生另一半的標準。許多家長知道小孩結交新朋友或男女朋友,第一個問題常常就是:「他是哪個學校的?」
當智育成績成為判斷人「好」、「壞」的標準,家長就會忽略對小孩其他方面的關心與培養。雖然教育部強調,台灣教育是「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但國高中體育、音樂、美術課,常被學校挪用做為考前衝刺補課使用,多數家長顯少帶小孩去運動,甚至和小孩聊天的空閒都沒有,這種情況下,青少年的美學、運動習慣如何培養?沒有走入群眾的下一代,如何與人相處?青少年只好轉向網路交友、吸收資訊等尋求精神慰藉。
網路充斥暴力遊戲與訊息,讓網路小孩不知不覺將暴力行為內化,一旦面對現實人生的小挫折,如朋友不理你了,網路小孩就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更沒有習慣尋求父母或朋友的協助,暴力就成為他們解決問題的「正常」手段。台大宅王張彥文如此,北捷殺人案的鄭捷也採取了相同的暴力模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