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父殺子,怪電玩?誰看見人倫疏離 聯合報╱蔡詩萍/資深媒體人(台北市)2014.08.02

何以理論上心智更成熟的父母,面對青春期孩子的躁動,卻硬是沒有忍讓、包容的心理準備?
這也許只是一天的新聞,但畢竟令人遺憾,因為死了一位十六歲的青少年。
這新聞也很容易只被關切它的聳動性,因為這青少年是被他的父親用生魚片刀殺死的。
這新聞,在網路數位當令的年代,尤其可能被扭曲、放大來看。因為這對父子是在玩虛擬遊戲時,爆發衝突,兒子譏諷老子不會玩,老子惱羞成怒,砸爛遊戲機,一副大家都別玩的專斷,激怒兒子,引爆爭吵進而互毆,最終釀成悲劇。
這新聞令人遺憾,但我在這事件裡,看到永恆的悲哀,以及淡淡的哀愁。
我年輕時,讀社會學,每次讀到哲學家黑格爾詮釋何謂「疏離」時,總要為他精彩的釋疑,嘆息不已。上帝創造了人,但人卻回頭質疑上帝的存在,這就叫疏離。
父母親,創造了子女,子女卻回過頭質疑父母親的意義,這難道不是人倫意境上最悲哀的疏離嗎?然而,這樣的故事卻一再上演。
網路世代興起,父母親被耽溺於網路、虛擬世界的孩子,給阻擋在外,不免要議論起數位科技的功過。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句廣告詞,之所以吸引人,恐怕就在它語意的歧意上。
到底是人性,促成科技成為科學怪人的幫凶;還是,科技始終中性,而是人性使它變壞、使壞呢?
我每次看到網路成癮、虛擬遊戲造成犯罪傷害的新聞時,總會想: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當愈來愈多年輕世代,甚至包括年輕的父母親,開始把網路、把虛擬遊戲,當成日常生活的主要娛樂時,親人之間、親子之間,的確出現極為詭異的場景。一家人即便團聚在一個空間內,卻可能人手一機,各玩各的,幾乎沒有深談長聊的機會。長此以往,人際關係不疏離、家庭關係不陌生,那才叫奇怪吧!
於是,不少專家呼籲,不妨親子同樂,大家一塊在網路、虛擬遊戲的世界,共築親子新關係。但,這起新聞事件的悲劇,不正是父子共同玩遊戲,而玩出一場命案悲劇嗎?親子同樂,不是問題;親子一起進入虛擬遊戲世界,不至於讓不玩的一方被孤立,亦屬數位時代的親子策略,可以鼓勵。但,問題應是出在,「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的後半段,來自於怎樣的人性狀態呢?
父子衝突、親子矛盾,古往今來,無時無之,何以理論上心智更成熟的父母,面對青春期孩子的躁動,卻硬是沒有忍讓、包容的心理準備?何以平常在外看似還好的孩子,一旦在家中、在父母親面前,內心深處的魔性便爆發出來?這究竟是電玩科技的錯,還是叛逆青少年的本質如此,換成不同時代,他們藉以宣洩的憑靠便不同?以前,是飆車、是夜遊、是,而虛擬遊戲不過是現在青少年的主流玩物罷了?
我不知道答案在哪!但我確信,答案不應該這麼輕易的掠過。如果十六歲的孩子不夠成熟,那卅八歲的父親還不成熟嗎?如果,年齡不是標準,那成熟因應親子關係的標準,究竟為何?我們社會能不能多想一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