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9日 星期六

時論-學術研究 掛名就是不誠實 徐武軍 中國時報 2014年07月17日

台灣學界的「學霸」,即是指具有取得研究經費影響力,而「掛名」在多項研究計畫中的人。

從要求大學教師首重研究、沒有論文或論文的數量不夠立即解職,和重視大學論文排行來看,台灣的學界是非常重視以論文為標竿的學術研究的。作者本人不具「學者」身分,謹自「常識」的觀點來討論台灣的學術前景。
要將一件事情做好,做的人需要很「誠實」的、「專注」的、和「務實」的去做;「誠實」、「專注」和「務實」是把事情做好的要件,這是常識性的認知。做學術性的研究亦不例外,而且要求更嚴謹,一般將這3個要求涵蓋在學術規範或「學術倫理」中,是學術活動可以永續發展的基礎。以下,將用「誠實」、「專注」和「務實」這3個指標來討論台灣學界領袖的作為,和台灣學術研究的前景。
監察院曾公布若干學界領導人物在20062008年間的研究計畫數量和經費:4位國立大學的校長共有研究計畫56件,總經費185,002,000元:平均每人在校長任內,要同時照顧14件研究計畫,和46,250,200元研究經費。美國的大學校長和研究機構的負責人,在任期中是沒有自己的研究計畫的,其理由有二:
一、是對職位的尊重。要心無二用的全力將這個職位做好。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敬業」,或是前文中提到的「專注」。
二、是利益迴避原則。主事者通常也是資源分配者,校長不負責研究計畫,即是校長本人不是資源分配的受益者,更可以凸顯出其公平性。
台灣公立大學的校長,顯然不具有「敬業」或「專注」的品質,無法在對研究的熱忱和對校長職位的熱愛中做出選擇,而一定要兼得。尤有甚者,對任一個人來說,14件研究計畫都是需要全力以赴、猶恐不及的重責大任,校長是一定無法同時兼顧校長職務和14件研究計劃主持人的責任。從校長極少缺席會議、會面和飯局的情況來判斷,校長對職位的熱愛是大於對研究的熱忱,他所主持的若干研究計畫一定另有其他的實際負責人,校長只是「掛名」而已。這種情形在美國是一定不會存在的。「掛名」在研究計畫是實質上的不誠實,是違反學術人格的行為,完全不能見容於美國的學術界。台灣學界的「學霸」,即是指具有取得研究經費影響力,而「掛名」在多項研究計畫中的人。台灣公立大學連「誠實」、「專注」的校長都缺乏,要由「學霸」充任,我看不出台灣的大學的前景在哪裡。
補記:本文完稿後在媒體上看到陳姓副教授有60篇論文被取消,該學術期刊的總編輯並引咎辭職。學術期刊於去年(2013)年11月即通知陳副教授任教的學校,該校對發表了60篇論文的副教授的行為不可能無知,而一定要在國外媒體報導後才著手做真正的處理,造成更大的風波。學界當然要「打假」,那就從清查掛名研究計畫、在論文上掛名開始吧。而且一定要清查舊帳,要將台灣學界作假的根源徹底挖出來。(作者為退休大學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