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9日 星期六

社論-啟動教育打假行動 中國時報 2014年07月17日

從學術界、高等教育到中等教育甚至基礎教育,每個層面與層級都充斥造假的現象,這種「系統性的造假」才是台灣教育最讓人憂心之處。

教育部長蔣偉寧受他人論文之累辭職,雖然國際期刊已來函說明,與蔣偉寧有關的5篇論文並無涉及造假,而是審查程序的問題。不過,這次風暴更值得外界關注的,是學術圈由來已久的論文「虛浮掛名」現象。在以量取勝的台灣學界,學者或研究者為求快速累積論文業績,一篇論文往往搭載各式「黃魚」,能掛上多少人頭就盡可能掛上,只要論文上有掛名,就有點數,大家你儂我儂、互相取暖,形成學術歪風竟習焉不察,令人感到極為痛心。嚴格來說,「這不是造假,什麼才是造假?」
其實台灣教育圈堪稱「造假一條龍」,追求虛假、表面的成就或者成績的心態與作業流程,早已滲透進入各級教育。從學術界、高等教育到中等教育甚至基礎教育,每個層面與層級都充斥造假的現象,這種「系統性的造假」才是台灣教育最讓人憂心之處。
蔣偉寧下台的理由除了因受到陳震遠與陳震武兄弟的論文牽累之外,他個人處理這次事件的態度與說詞反覆,也是理由之一;此外,12年國教引發民怨高漲,執政黨考量年底選情,確實也有不得不把蔣偉寧換下的壓力。問題是,12年國教不是馬英九的政見、甚至不是教改人士的期望與要求嗎?為何真正付諸實施之後卻完全走樣,造成學生、家長與學校一片反彈呢?
12年國教的目標是孩子們能快樂地學習,「免試入學」只是手段,教學內容與方式才是關鍵。不過,目前看來,教育界和家長、學生都已陷入「入學方式」的泥淖裡,至於學校到底教些什麼、怎麼教,似乎乏人關心。
各方關注焦點都集中在入學方式的技術面問題,而非學習的基本面需求,於是很快的,聰明的補習業者就幫助焦慮的家長、茫然的學生,推出了全新的應對方式,那就是「因考制宜」:學校要以什麼做為甄選的標準,補習班就推出相應的補習科目;學校重視什麼樣的活動,家長就千方百計為孩子「創造」出那樣的活動來。
例如,學生為了在大學推甄時搶得優勢,爭相參與志工,彰化基督教醫院徵求志工時就湧進了800多位高中生報名;有些家長為了幫孩子搶得擔任志工的名額,竟得漏夜排隊。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台灣高中生人人搶當志工,愛心真是豐沛滿溢,殊不知,這是因為擔任志工的經歷可以為學生在推甄時加分。
在台灣,只要能加分,家長、學生真可說無所不用其極、拚命爭取。然而,扭曲的心態與做法,能讓孩子體會到擔任志工的意義嗎、能讓他們真正打從心底認同志工的價值嗎?鼓勵學生擔任志工的良善用意,就因「分數至上」而崩潰了。家長為孩子排隊搶當志工,將來孩子進入社會,造假、虛浮、只懂得做表面功夫,又何怪之有?
更有甚者,台灣的中等教育還出現了應該是獨步全球的「國際競賽補習班」,將包括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等等競賽的SOP與制勝祕訣訂出,再以不斷重複、強迫學習的方式讓孩子嫻熟各種題型、參賽規則,好在這些國際競賽中脫穎而出。當然,勇奪各種獎牌的目的還是為了入學時可以加分。
很多人問,為什麼台灣學子在各種國際大賽、發明獎、創意獎中屢屢奪得優異名次,金銀銅牌不知凡幾,每年產生為數眾多青少年的「台灣之光」,然而,一旦成年之後,台灣人似乎很快就失去了這種優秀的體質,台灣之光怎麼會突然間就黯然失色了呢?從種種教育造假的現象即不難理解箇中緣由。
台灣人太聰明了,在任何制度、標準中都可以找到取巧與造假的門路,你考什麼,我補什麼,兵來將擋,神乎其技、無縫接軌。而台灣的教育界過度重視、甚至可以說是只重視數量上成就的結果,就是造就出一批又一批對分數敏感、對造假無感的考試機器。
蔣偉寧辭職了,但是「虛浮掛名」混充論文數量的亂象就會從此銷聲匿跡嗎?教育東改西改,造假不改,又豈真能讓台灣孩子明白什麼是教育的目的、如何讓孩子真心享受學習呢?因此,單單撻伐蔣偉寧或個別的學術弊案是不夠的,台灣需要痛下決心,從根本上進行一場「教育打假」行動,摒除假掛名、假點數、假研究、假學習、假金牌……,甚至根除考試作弊現象,讓教育回到最單純的「初心」,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美好與滿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