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隱性台灣人物篇/探訪靜默堅定的台灣人 聯合報╱陳芸英/報導(李濤/口述)

與其說李濤在做節目,不如說嘗試一場小型、寧靜的突破。他傾聽台灣的脈搏,聽出強烈的韌性,看到隱性台灣的能量與價值……

放棄高薪返鄉服務的峻哥
天微微發亮,「小絲瓜」騎士的車隊從三峽出發,展開230公里單車長征。「峻哥」在最前方吹著哨子,帶領大家前進。接近南投時遇到一個陡峭的上坡路段,李濤賣力踩著腳踏車;無奈,體力跟不上速度,只好牽著車子停在樹蔭下,氣喘吁吁,汗水淋漓;但小朋友一口氣就衝上去,目標是日月潭。
「善耕台灣」團隊跟拍好幾天,小朋友起先當攝影師是「大哥哥」,陪伴一個多禮拜後當他們是「爸爸」了。李濤得知這群來自單親、外配、隔代教養的弱勢孩童在同儕間常被貼標籤,峻哥的父母離異,了解小絲瓜們需要真誠的關懷填補家庭缺口,於是將採訪重點放在「峻哥」七年來陪伴的感情上;像峻哥斥喝破皮而無法游泳的小孩、峻哥焦急等待最後一個游回岸的孩子……鏡頭下的他們真情流露,故事張力十足,彷彿有「劇情」;但大家都知道那不是演出來的,是攝影用大量時間「等」出來的效果。
「峻哥」是七年級生,他放棄原有的高薪返鄉服務,多年來一直協助他們建立自信,例如幫助小朋友種絲瓜,用賣絲瓜布籌措經費,將收入變成「圓夢基金」,「泳渡日月潭」就是其中的一項圓夢計畫。
這半年來,儘管媒體負面新聞不斷,事實上,每天都有人奉獻自己,關懷別人,展現驚人的生命力,與媒體呈現的台灣有極大的落差。
其實,台灣有無數返鄉貢獻的「峻哥」。
王政忠老師把世界帶進來
「善耕台灣」到偏遠的爽文國中採訪王政忠老師,他說,「16年前來這裡實習時,我第一眼看到這學校的感覺像野生動物園,到處是荒湮蔓草……
1999年發生撼動台灣的921大地震,震央正是故鄉南投;在爽文國中的操場上,兩位女同學抓住他問:「老師,你當完兵會不會回來?」她們說房子倒了、爸爸不見了……那一聲呼喚動搖他的心,王老師覺得自己被需要了,心一軟說:「會,我會再回來。」至今未曾離開。
王政忠老師開辦扯鈴、陶藝等課程,讓學生喜歡上學;第一批完整經歷所有學習策略的學生(包括語文抽背、英文檢定、學習護照、藝文教學),在畢業那年,破紀錄的創下六成考取國立高中職的成績;他的努力,成了國內唯一一位SuperPower教師全國首獎雙料得主。
他的故事飄洋過海,遠在美國大學任教的王瑩教授深受感動,挺身相助。她透過視訊招募9名美國學生,到爽文國中教英文;而王政忠老師則招募15位台灣的大學志工,共同舉辦一個英語夏令營。
當年哭問王老師會不會再回來的兩個小女生在地震後一個自殺一個病逝,但她們的一句話改變王老師的一生,王老師則改變爽文國中數以千名同學的命運。
老師不止回來,還把世界都帶進來了。
王常如老師 開啟「愛心麵包計畫」
王常如推動送麵包到偏鄉;獲頒三地門鄉榮譽鄉民。
圖/本報資料照片
其實,台灣有無數像王老師們般「熱情」的老師。
王常如老師就是一個例子。七年前她為了博士論文上山研究,意外發現偏鄉孩子普遍營養不良,於是開啟「愛心麵包計畫」,邀請一些麵包店捐贈麵包給孩童當早晚餐,儘管一開始遇到不少挫折,最後成功了。
七年來有15家麵包店加入和5個志工幫忙配送,一共送出約27萬個麵包,價格超過一千萬。而令人訝異的是,這些麵包竟然都是頂級師傅做的(包括吳寶春),有的一個要價60元,照送給偏鄉的孩童。其中一個參與配送的志工說,「比起別人我們太渺小,只是花點油錢、開開車而已,不值得一提。」
北梅國中,追夢成功!
蕭敬騰()教北梅國中同學打鼓。
圖/TVBS提供
另一位熱情的是「北梅國中」的音樂老師廖盈淳。「北梅國中」也是TVBS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長期認養的學校,所以他去過好幾次。廖老師發現孩子功課不好但喜歡音樂,於是找出一篇蕭敬騰的專訪,鼓勵他們成為未來的「蕭敬騰」。
她帶領孩子們走出校園到糯米橋演唱,增加自信。但有沒有可能走出南投,例如到台中;其中一位小朋友怯懦懦的問:「可以去台北嗎?」
1026日下午一點半,華納威秀的廣場出現這群「街頭藝人」。廖老師手持麥克風,不斷地介紹她口中孩子們的夢想:「我們一直希望到台北當一日街頭藝人,感謝各界的協助讓我們得以成行;孩子們家裡沒有樂器,為了練鼓,用樹枝敲打地板或自己大腿,才練就出目前的成績。麻煩各位在逛街購物之餘,停下您的腳步,聽聽孩子們的歌聲……
學校練習的鼓是921大地震後倖存下來的,學生們格外珍惜;後來邱復生心疼孩子們,送來一套全新的鼓。
活動在蕭敬騰進場時達到最高潮,全體同學高唱〈收藏〉時猛然回頭一看,「偶像」就在身旁。「哇塞……」個個張大嘴覺得不可思議,這份驚喜讓他們興致高昂,蕭敬騰不但與這群「街頭藝人」合唱,還當場傳授打鼓技巧。
台北人看到這群來自南投災區的孩子,十分疼惜;現場傳出一波又一波像海浪般的掌聲;最後連李濤也跟著高喊——北梅國中,追夢成功!
隱藏在街頭巷弄裡的愛
其實,台灣人的愛心也隱藏在街頭巷弄裡。
台北市環河南路三段靠近「果菜市場」,這一條街的店面幾乎都是菜商,清晨四點多就勤奮的挑菜裝貨,搬運一箱一箱的菜到市場販賣,其中一戶為周燕山夫婦,他們跟其他店家沒有兩樣;不一樣的是,這些蔬菜每個月免費提供給「路竹會義診團隊」當伙食;板橋四維市場的肉販張世玉也共襄盛舉,她穿著圍裙,切肉剁排骨,親切的招呼前來買肉的客人,忙碌異常。當攝影師架起機器時,路過的人驚訝的問,「發生什麼事?」她每個月捐出約一萬元的肉品,時間超過十年。他們為善不欲人知,連左鄰右舍都不知道呢!
其實,行善的動機都很單純。
賣麵線糊的葉成豐媽媽與濤哥談甘苦。
圖/李濤提供
住在北港賣麵線糊的小攤葉成豐患有高血壓,因暈倒被救護車載過兩次,他覺得這社會真好啊!隨時有人出手相助,兒子便提議爸爸捐出一台救護車。不過消防局告訴他,救護車夠了,倒是北港的巷弄多且小,消防車進不去,缺的是小型救難消防車。最後他捐出一百六十二萬;麵線糊利潤微薄,一碗15,換算下來,他得賣出十萬八千碗才行。
李濤問他兒子:「爸爸的積蓄都捐光了,會不會擔心?」兒子回答:「不會啊,如果當初沒有救護車,我爸可能也不在了。」
所謂「禮失求諸野」,他們默默行善,凸顯民間豐厚的道德。
離開2100之後,李濤隨著「善耕台灣」節目深入台灣各鄉鎮,他的出現的確聚攏一些圍觀者,甚至有人到處吆喝,「李濤來了!」
他也遇到有成見的人,經過長時間鄉野探訪奔波,原本有成見的朋友也會親切含笑的對李濤說:「幾個月來你為地方、為孩子做的事,我們看到了。」
還有一次在北港朝天宮,李濤向廟前的小販買了七八個ㄅㄚㄅㄨ,一個二十塊;但這位七十二歲、皮膚黧黑的老阿伯不肯收錢,李濤堅持付,兩人拉扯好久,老伯伯才勉為其難地收下,嘴裡喃喃自語,「貪財啊貪財!」那種敦厚,令人動容。
與其說李濤在做節目,不如說嘗試一場小型、寧靜的突破。他傾聽台灣的脈搏,聽出強烈的韌性,看到隱性台灣的能量與價值。
人心的最深處是相連的
1014日晚上七點,李濤受邀至產值超過三兆的新竹科學園區演講。他抓住「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主軸,希望喚醒社會「沉默的多數」。
他說:「最近很多民眾對目前的政治、生活、食品感到無望,好像台灣正經歷一場大風浪,李安導演甚至說,看到台灣媒體的報導,感覺台灣快完蛋了;但那是媒體呈現的台灣。實際上,一般民間生活非常平靜,各鄉鎮都有精采的『小市民』文化……」演講中,他穿插播放這半年來下鄉的所見所聞。
燈光暗下來,觀眾沉浸在淚水裡。
片尾是介紹六龜育幼院。
李濤對六龜育幼院有特殊的感情。從蔣經國先生協助孤兒蓋宿舍到無臂楊恩典的故事,都烙印在他腦海,他曾發願,「如果哪一天有能力,我一定幫忙做點事。」八八水災之後他原本要送物資過去,但他們卻對外說,「我們的食物已經足夠,希望社會大眾把資源捐給其他單位。」
今年的51日李濤抵達六龜育幼院時,104歲的老牧師楊煦坐著輪椅歡迎他。
李濤說,宿舍早已破舊,TVBS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有一筆善款要捐給六龜育幼院蓋宿舍,老牧師很感動,「我們的禱告,上帝終於聽到了。」實際的動工日在年底,老牧師說,「我等啊,我等啊!」但老牧師沒等到,因為他523日就過世了。
那是李濤第一次見到楊牧師,卻也是最後一次。
過去五十幾年,楊牧師夫婦給孩子的不僅是吃的、用的、受教育,而是一個溫暖的家。民國五十幾年,他們買東西是賒帳的;每到過年要清一次,有時付不出錢,攤販追著兩夫妻要債;後來攤販了解實情,有的轉而免費提供食物給育幼院。
楊恩典說,有一次發燒流鼻涕,「媽媽(楊師母)用嘴巴把我的鼻涕吸出來,不怕髒不怕傳染;她背著我上樓梯時摔了一跤,她的第一個動作是用肉身擋住我,怕我受傷,但她的手臂卻流血了……
片尾在六龜育幼院悼念楊牧師夫婦音樂會的歌聲中結束。
燈光亮了,現場是一片久久不歇的掌聲,伴隨欷欷簌簌的啜泣。
掌聲是給這些默默奉獻的基層民眾。他們不炫、不秀、少曝光,卻讓台灣「靜默堅定」的形象凸顯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