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觀念平台-值得照顧的 豈止本土博士 石之瑜 中國時報2013-03-28

最近為本土博士找不到工作,各界同情人士紛紛仗義執言,希望退休軍公教人員既有退休金,就莫再轉進私校任教,將職位讓給市場過度飽和情況下難以競爭的本土博士。這些善心呼籲抗拒了近年只講權利與能力的自由主義競爭邏輯,展現照顧弱勢的在地文化。不過,應該讓的,豈止是退休者而已?而值得照顧的,又豈止是失去競爭力的本土博士呢?


比如,公教機關中有些長者或資深老師已屆齡退休,但他們卻繼續在崗位上。從權利與能力上看,誰曰不宜?然而這不只是權利與能力的問題,他們若退休,反正可拿退休金,又可空出一個缺,就多照顧一個本土博士。為何不規定屆齡長者不可延退呢?嚴格說,連兼課都不可准,照顧才徹底。

又比如,也還有在職人員返校進修,導致學校資源緊張,大量年輕人考不上研究所。這些年輕人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想暫待學校避風,則已入社會工作者如吳寶春若返校占據資源,同樣應檢討,並限制有職者返校受教。

社會之所以為社會,在於大家能相互同情照顧。大學大量製造本土博士,不就在照顧競爭力不足的學校、老師與學生嗎?大學要在世界上爭排名,其中博士生比例是重要指標,所以博士生比例要調高,儘管學校並無能力培養,但為幫助世界競爭力不足的若干角逐者提高世界排名,教育當局特別照顧而提高其博士比例。

同理,私校要提升排名,也要靠增加博士生比例。因為本土博士生幫助缺乏競爭力的教授做研究、寫論文、用他們名字來發表,他們才能在日益競爭的評鑑制度下勉以為繼。何況,各校教師花時間在在職專班上,戮力拉關係、收學費,也如吳寶春,乃是彌補正規體制中競爭力不足的困境,這些無不靠體制通融。

這是為什麼本土博士本已找不到工作,但公私立各校仍想擴編,究其根本,正是要照顧競爭力不足的學校與教授,如此自然教出沒競爭力的博士,則畢業後,教育當局為照顧他們而設法請退休教授讓出更多缺額,就是回饋他們。有人擔心私校競爭力因此滑坡,但這可設法照顧啊!

扭轉盡日鼓吹競爭的台灣不易,因為餅實在小,大陸教育體制現在不但招收台灣學生,也聘雇台灣教師,都幫助台灣空出更多缺。有人擔心大陸把強者挖走,可是挖走不就多一個缺嗎?基於照顧競爭力不足的本土博士,應鼓勵能往外發展者快走,離開愈多,對本土博士照顧就愈好。(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